近期,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《食品國家安全標準發酵乳》(GB 19302—2025),引發了發酵乳行業的廣泛關注。這一標準是對GB 19302—2010的修訂,將于9月16日正式實施,它的出臺與我國發酵乳市場的發展現狀息息相關。
近年來,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提升,對具有營養和保健功能的發酵乳產品需求不斷增加,我國發酵乳市場呈現出產品多樣化的趨勢。除了傳統的原味發酵乳,各種添加了果蔬、谷物、益生菌等的風味發酵乳也層出不窮。線上渠道的發展,尤其是淘系電商平臺低溫酸奶近3年復合增速達78.4%,成為增速最快的細分品類之一。同時,奶價下降帶來產品價格下移,釋放了消費潛力,低溫酸奶的健康化趨勢,如減糖酸奶普及、益生菌酸奶受重視等,都推動了市場的擴容。但市場也面臨一些問題,過去幾年酸奶市場下行,受消費分級影響,高端酸奶價格帶承壓,部分消費者轉向基礎款或平價替代品;創新同質化,口味、功能宣稱趨同,未能持續激發購買欲;冷鏈成本高,低溫酸奶渠道下沉難度大,制約增量。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,新國標的發布顯得尤為必要。
新國標適用于發酵乳和風味發酵乳,包括發酵乳、酸乳、風味發酵乳和風味酸乳,規定了從術語定義到標簽要求等一系列內容。在原料方面,新國標原料選擇中增加食品工業用濃縮乳,將發酵乳、風味發酵乳等原料由原本的“以生牛(羊)乳或乳粉為原料”修改為“以生牛(羊)乳、食品工業用濃縮乳、乳粉中的一種或多種為原料”,明確風味發酵乳是以不低于80%生牛(羊)乳、食品工業用濃縮乳、乳粉中的一種或多種為主要原料(每100克發酵乳(除果蔬、谷物之外)中乳固體的含量不低于80克乳中乳固體的含量)。
食品工業用濃縮乳是“僅以生牛(羊)乳為原料,脫脂或不脫脂,經濃縮等工序只除去部分水分制成,用于食品工業原料的產品,包括濃縮牛乳、濃縮羊乳”。此前在舊國標中,食品工業用濃縮乳并非規定的原料之一,應用不普遍,此次修訂豐富了發酵乳的原料種類,為企業在原料選擇上提供了更多的靈活性。
在指標要求上,新國標將發酵乳和風味發酵乳的酸度指標,從≥70°T降至≥60°T(僅適用于全脂產品)。這是因為發酵乳的發酵菌種種類豐富,部分國內外企業采用低產酸型菌種進行發酵,若要達到原酸度要求,企業需延長發酵時間,而這可能導致產品順滑度和黏度下降,影響口感。
同時,新國標刪除了酵母指標。酵母菌雖是發酵乳加工過程的衛生指示菌之一,但其本身風險較低,且新國標中保留了大腸菌群、霉菌等指標,風險控制水平并未降低。此外,像“開菲爾”等新型發酵乳品會用到酵母參與發酵,這可能也是刪除酵母菌指標的考慮因素之一。
在標識要求上,新國標規定產品名稱可使用對脂肪含量的描述性用語,如脫脂、部分脫脂和全脂等。同時,產品發酵后經過熱處理的產品,應標識“××熱處理發酵乳”“××熱處理風味發酵乳”“××熱處理酸乳/奶”或“××熱處理風味酸乳/奶”,使消費者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產品信息。
這些修訂內容對發酵乳企業生產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。新國標增加食品工業用濃縮乳作為原料,為企業帶來了更多樣化的選擇。企業可以利用濃縮乳的特性,通過不同的濃縮工藝生產出具有不同質地、風味和營養特性的發酵乳產品。在生產高蛋白發酵乳產品時,企業可以選用濃縮乳來提高原料中的蛋白質含量,減少其他添加劑的使用,提升產品品質。這不僅豐富了產品種類,也為企業在產品研發和創新上提供了更多可能,增加了工藝的靈活性,促進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通過差異化產品獲取優勢。
酸度指標的降低,讓企業在使用低產酸型菌種發酵時,無需過度延長發酵時間。這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,減少能源消耗,實現節能減排,還能避免因長時間發酵導致的產品品質下降,如產品順滑度和黏度降低等問題。企業能夠更好地控制產品的口感和質地,滿足消費者對于發酵乳產品口感的需求,提升產品的整體品質。
酵母指標的刪除,使得企業在生產一些含有天然攜帶酵母配料(如堅果、谷物、水果、果醬等)的發酵乳產品時,無需過度擔憂酵母指標超標的問題,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微生物控制難度。對于一些使用酵母參與發酵的新型發酵乳產品(如“開菲爾”等)的研發和生產,也減少了標準限制,有利于企業進行產品創新,推出更多新穎的發酵乳產品,滿足消費者對于多樣化產品的需求。
新國標關于標識的規定,將產品的選擇權交還給消費者,符合當下消費者對于食品信息透明化的需求;也促使企業更加注重產品本身的品質和特點,而不是通過一些模糊或夸大的宣傳來吸引消費者。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產品的實際情況,準確標識相關信息,在市場競爭中通過真實、準確的產品信息來贏得消費者的信任,推動市場向更加健康、規范的方向發展。
我要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