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,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,根據有關法律、行政法規,結合安徽省實際,制定《安徽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(草案征求意見稿)》今日發布,公開征求公眾意見。
安徽,作為我國重要的產茶大省,茶產業歷史悠久,底蘊深厚,在中國十大名茶中,安徽的黃山毛峰、六安瓜片、太平猴魁、祁門紅茶獨占四席,名茶好茶輩出,種茶制茶歷史可追溯至千年前。如今,在政策的護航下,安徽茶產業正蓄勢待發,邁向新的發展征程。
目前,安徽全省共有10個市56個縣(市、區)產茶,茶園面積穩定在320萬畝,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,為茶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2024年,干毛茶年產量達18.1萬噸、年產值239億元,茶葉出口量、出口額常年位居全國第二、第三位,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。并且,全省已培育茶產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、省級龍頭企業67家,年營收超億元企業達到19家,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集聚效應。安徽“四大名茶”更是入圍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文化力指數評價前20位,品牌價值均超過45億元,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。
然而,在輝煌成績的背后,安徽茶產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。雖然名優茶眾多,但名企少、名牌也少,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占比不到1%,在全國范圍內,與浙江、福建等產茶大省相比,安徽缺乏年產值超40億元的茶業集團。在區域公用品牌提升方面,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部分產自安徽的茶葉,因本地品牌附加值不夠高,流通到其他省份后,只能貼上當地品牌銷售。同時,安徽茶園畝均產量低,2023年全省茶葉畝均產量56.98公斤,低于全國70.93公斤的平均水平,且干毛茶均價未達預期,影響了畝均效益。另外,茶產業結構有待優化,多數茶園只生產一季春茶,造成資源浪費。在產業鏈發展上,發力新式茶飲不足,“茶旅文康”融合發展不夠深入,且國際市場以大宗茶出口為主,名優徽茶“走出去”面臨困境。
在此背景下,《安徽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(草案征求意見稿)》的出臺具有重大意義。從種植端來看,條例將推動標準化茶園建設,推進茶園綠色防控。一方面,這有助于改善茶園基礎設施,提高茶園管理水平,改變部分老茶園良種覆蓋率低的現狀。通過推廣無性系良種,提升茶園宜機化水平,從而提高茶葉畝均產量。另一方面,綠色防控措施能減少農藥使用,提升茶葉品質,使安徽茶葉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,尤其是在干毛茶均價方面有望實現突破。例如,在一些已經開展綠色防控的茶園,茶葉品質明顯提升,價格也有所上漲。
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,條例鼓勵加強夏秋茶資源利用,開發生產代用茶、調味茶、精品袋泡茶等新式茶飲產品及含茶食品、茶保健品等深加工產品。這將極大地豐富安徽茶產業的產品類型,拓展市場空間。近年來,隨著新式茶飲的快速發展,市場對茶葉原料的需求日益多樣化。安徽茶企若能抓住這一機遇,加大對夏秋茶的開發利用,不僅能提高茶葉資源的綜合利用率,還能為茶農拓寬增收渠道。像六安黃大茶與新式茶飲的成功融合,就為夏秋茶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,讓原本不被充分利用的茶葉有了新的市場價值。
品牌建設也是條例重點關注的內容。通過整合品牌,打造“徽茶”省級區域公用品牌,并制定統一生產標準和質量追溯體系,有助于改變安徽茶產業“一心多用”、品牌分散的局面。當消費者對“徽茶”品牌有了更清晰、更統一的認知后,將有力提升安徽茶葉的整體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,吸引更多消費者,進而促進茶葉銷售,推動產業發展。
此外,條例在政策供給、資金扶持、人才培養等方面也將發揮積極作用。在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,茶企能夠加大在技術研發、設備更新、市場拓展等方面的投入,提升自身實力。例如,一些龍頭企業在獲得資金扶持后,引進了先進的茶葉加工設備,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。而人才培養則為茶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智力保障,無論是在茶葉種植、加工技術創新,還是企業管理、市場營銷等方面,專業人才的加入都將推動茶產業向更高水平邁進。
隨著《安徽省促進茶產業發展條例(草案征求意見稿)》的進一步完善和實施,安徽茶產業有望迎來新的飛躍。在政策的引導下,通過標準化茶園建設、夏秋茶資源開發、品牌整合等一系列舉措,安徽茶產業將逐步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,實現高質量發展。到2027年,全省茶葉全產業鏈產值計劃達到1050億元的目標并非遙不可及。
我要評論